蕭山歷史上不乏名寺古剎,寶壽禪寺就是其中一座。它位于蕭山區(qū)浦陽鎮(zhèn)朱家塔村東南的太平山獅虎峰下,這里有一處青山環(huán)抱的山岙,人稱龍穴鳳巢。這兒茶果豐茂,林木蔥蘢,景色秀麗,寶壽禪寺遺址就在此地。如此風水寶地,讓我們?nèi)ヒ惶骄烤拱伞?/p>
去往寶壽禪寺的山徑上,兩側(cè)青松、綠竹、翠杉夾道。在四棵連成一線的古銀杏的掩映下,出現(xiàn)了一些低矮的建筑物。這四顆銀杏已經(jīng)生長了兩百多年,被稱作“四大金剛”,那些低矮的建筑便是寶壽禪寺舊址。寶壽禪寺所處的地理位置環(huán)境優(yōu)越,四周是重重疊疊的山,山上植被覆蓋茂密,中間是一方空曠的盆地。山中水資源豐富,有井、泉、溪、池。溪名琵琶溪很是典雅。此外,尚有獅象守門、臥虎聽琴、百鳥朝鳳、金釵嵌玉等諸多景觀,相傳這些景名為明初軍事家劉伯溫所取。
浦陽寶壽禪寺前“四大金剛”古銀杏
寶壽禪寺始建于唐貞元三年(787年),由高僧純一大師創(chuàng)建。后周廣順三年(953年),賜額永豐院。北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改名寶壽禪寺。此后一度衰落,直到清康熙年間,獨超方禪師來此住持,“重修殿宇,復振宗風”。當時寺院極為鼎盛,曾建有三寶大殿、韋馱殿及東西南北四大山門,客屋禪房99間,寺產(chǎn)有田90畝、山林5000多畝,轄附近珠墅廟、雙龍庵、太平庵、四洲庵、鄭州殿等10多所寺觀廟庵,僧尼數(shù)百。清咸豐十一年(1861年)三月,清軍與太平軍在太平山交戰(zhàn),寶壽禪寺毀于戰(zhàn)火。之后,民間集資修復,在遺址建有大方庵。1958年,大方庵充作蕭山林場太平山分場用屋。
現(xiàn)在的寶壽禪寺
寺毀多年,尚存寺基3000多平方米及部分石板墻基、韋馱殿殘房,原四大山門痕跡依稀可辨,另有獅虎涎泉、古井、“四大金剛”古銀杏、獨超法師塔銘碑及塔蓋、臨濟正宗36世至38世住持和尚墓碑3塊、祀神所碑、荷花佛座及佛頂、零碎石雕石柱若干。如今村民集資在原寶壽禪寺地基上,建造了數(shù)間平屋,恢復了寶壽禪寺,同時陸續(xù)尋回了一些失散的碑石和佛塔殘件、佛座等。
寶壽禪寺現(xiàn)存殘件
其中最為珍貴的要數(shù)清康熙四十三年(1705年)《獨超方禪師塔銘碑》,為漢白玉碑,該碑依然矗立原地。碑高3.5米,寬1.25米,厚0.32米,重約數(shù)噸,上、下及兩邊浮雕游龍12條,是蕭山現(xiàn)存最大的古碑之一。該碑記載了獨超法師生平及其重修寶壽禪寺、振興寺院的事跡,碑額用篆書書寫“獨超法師塔銘”六字,碑文由于風霜雨蝕,部分字跡斑駁難辨,僅“剎四方,鎮(zhèn)江座”“枯三年到天華山”“唐寅”等字句尚斷續(xù)可認。此外,還有清代臨濟宗三十六、三十七、三十八世和尚圓寂之后的塔碑3方及墓塔石質(zhì)構(gòu)件。這些塔銘碑是寶壽禪寺塔林碩果僅存的實物,極為珍貴。
獨超方禪師塔銘碑
寶壽禪寺雖盛況已過,但從其舊址殘存的物件來看,這里曾經(jīng)蘊有過豐厚的佛教文化。即便毀于戰(zhàn)亂,人們心中的廟宇也不會坍塌,讓我們一起期待寶壽禪寺的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