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 ? 悅讀 | 世界讀書日 一起讀書吧
編者按
書籍,可以帶你翻山越嶺,尋往心靈的那片桃花源,也可以把你從泥濘中提起,向更好的人生靠近。大多數(shù)時候,我們之所以為生活所苦惱,實則囿于學識與認知的局限。正如楊絳所說:“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,用讀書所得去生活。”
4.23世界讀書日,自1995年設立起已陪伴悅讀者走過29年,越來越多的人從閱讀中,收獲了恒久的動力與慰藉。作家,通過閱讀打開小說世界的“任意門”;藏書家,從讀中獲得“收藏”的雅趣;學霸理工男,在多門類的書海中暢游修行……今天,讓我們一起傾聽他們的讀書故事,從中領(lǐng)略閱讀的力量和魅力。
閱讀的力量
俞梁波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、浙江省作家協(xié)會全委會委員、杭州市作家協(xié)會黨支部書記兼副主席、蕭山區(qū)作家協(xié)會主席
寒冷的冬夜,一位鄉(xiāng)村少年躲在溫暖的被窩里,支著雙肘,手掌托住腮部,手電就在枕頭邊上擱著,就著這一縷光,如饑似渴地看著一本殘缺的書本。四周靜寂。偶爾窗外的西北風在呼嘯,那風虛張聲勢,就像是另一個星球刮過來似的。父母輕微的鼾聲從隔壁房間隱約傳來,如同某種伴奏。少年翻動書頁的聲響時不時打破這一片小小空間的寧靜。窗外的月光越來越皎潔。夜深沉了,少年才無比滿足地睡去,枕頭下墊著那本書。他的嘴角帶著一絲笑意。
少年時代的我,閱讀如影隨形。那時候,并無充足的書籍可以供選擇,用饑不擇食來形容并不為過。只要是書,逮住就讀,而且都會沉浸其中,往往,到手上的都是半部書,沒有封面,也沒有封底,開始與結(jié)局都需要無窮無盡地猜。書籍的來源是兩個。一是鎮(zhèn)上的新華書店,也就是一個小店面,柜臺里擺著的書,品種不多卻有些五花八門,有文史類,也有實用技術(shù)類,只要手上有零錢,必定是要買的,口袋空空之時,也只有過過眼癮了。以致后來跟書店的中年男性營業(yè)員成了朋友,只要我一進店,他就會推薦新書;二是堂兄們,他們當中有買武俠小說的,梁羽生、金庸等著作,好說歹說,借來閱讀,頗有些不分晝夜。林林總總,但丁《神曲》、武俠《七劍下天山》、小說《李自成》《呂梁英雄傳》、農(nóng)林漁業(yè)如《養(yǎng)魚》……還有各種圖書(小人書或口袋書),有圖有故事,頗有些“口袋有書,心中愉悅”。來者不拒的這種閱讀方式,讓我的小世界變得有些奇幻,有時候晚上做夢,前半個夢還是刀光劍影,后半個夢馬上變成了種菜種花。這種狀況持續(xù)了好幾年,直到有一天鎮(zhèn)上出現(xiàn)了一家借書攤。我成了???,一借就是三本起步,然后生吞活咽般閱讀。在人來人往的鎮(zhèn)上街市,一個少年手里抱著書,一副激動的樣子,心里想的全是神秘的未知的別處的生活,似乎與眼前的這樣熱鬧的街市格格不入。
其實我要說的是,閱讀是有記憶的。少年時代的閱讀無比真摯,絲毫沒有任何雜質(zhì),純凈得像一滴陽光下的山泉水。這種記憶的研究或許是很復雜的科學問題,但毫無疑問的是,少年時的閱讀會在心上牢牢扎根,哪怕歲月再怎么滄桑,世道如何變遷,始終牢牢地扎在心靈這塊土地上。感謝那一段無比純真的歲月。也因為這樣,閱讀便悄然成了習慣。后來開始小說創(chuàng)作,每一年都會閱讀大量的國內(nèi)國外最優(yōu)秀的小說,這又是一個新的空間,陌生的生活場景和奇幻的現(xiàn)實世界交織,正直勇敢善良的人與卑鄙無恥惡毒的人互為斗爭……痛苦者、瘋狂者、誹謗忌妒者、彷徨失意者,毀滅、重生、輪回、天道……輪番涌現(xiàn)與消失,周而復始。我的小世界便豁然開朗了。直到今天,這種記憶始終是清晰的,帶著原生態(tài)的氣息,也帶著某種新奇和力量,為一生的閱讀打下了底色。對作家來說,童年或少年生活,就像最深刻的印記,一輩子都氤氳其中。無論是??思{,還是馬爾克斯,他們那濃郁的故鄉(xiāng)情結(jié)貫穿創(chuàng)作一生。這是無法言說的秘密。
無法忘記閱讀時的那種快樂。也無法忘記閱讀時的那種刻骨銘心。短暫一生,唯有閱讀可以讓我們穿越歷史與空間,讓我們通靈人世間的真善美,知曉常識與認知的科學性與堅定性。也唯有閱讀,讓我們內(nèi)心充盈,一個強大的內(nèi)心世界足以抵御任何風浪,可以站在自己的小山峰或自由平原上觀賞無邊無際的風景,做到“寵辱不驚,看庭前花開花落;去留無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”。一個人的涵養(yǎng)也來自閱讀,蘇東坡說“腹有詩書氣自華,最是書香能致遠”,他深諳此理,也是全力踐行的。有時候,閱讀是寂寞的孤獨的,顯然是需要坐冷板凳的。尤其在物質(zhì)豐裕的時代,人們被世俗的“成功學”所俘虜,不擇手段,追名逐利,無知者無畏,但凡種種人間百態(tài),都逃不過一個“鬧”字。然而,吊詭的是,往往短暫的名與利就像浮云般,來得快,去得也快,鬧得歡,摔得也兇,惟有堅守內(nèi)心底線者,才能走得更遠。這也是常識。
閱讀應是一生的伴侶。無論我們貧窮,還是富有,閱讀面前人人平等。我們通過閱讀了解人間、世界、宇宙的一切都是公平的。據(jù)此而言,閱讀者都是富有的。無論你在城市還是鄉(xiāng)村,哪怕你身處逆境,最可靠的朋友或許就是閱讀了,智慧在這里,勇氣在這里,光亮與希望也在這里。飯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,貪多求快,容易消化不良,閱讀也是如此,什么樣的閱讀決定什么樣的人生。崇尚大師,但要質(zhì)疑;多看經(jīng)典,咀嚼反省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,那么,一千個閱讀者心中也有一千條閱讀心得。在當下,人們的思維被碎片化的信息分割,閱讀便變得無比珍貴和奢侈。與此同時,閱讀便也顯現(xiàn)了她強大的力量。讓你清醒,讓你明理,也讓你目光清澈,看穿世間萬象。無須多言,與閱讀共舞的人,一定是世界上內(nèi)心無比幸福的。
讀書,亦是修行
我從小喜歡讀書、抄書,這要感恩我的叔叔蔣福壽先生。叔叔喜歡鍛煉、健身、武術(shù),喜歡歷史,關(guān)心國家大事。他的教誨,影響了我的一生。
從我6歲起,叔叔教我學習武術(shù),直到大學畢業(yè)我都沒有中斷過武術(shù)鍛煉。他給我和小伙伴,及他的學生們講故事。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是《史記》中的“高祖斬蛇起義”以及“項羽學萬人敵”的故事。尤其是項羽一生的豪邁之氣,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記得初一的暑假,我開始抄寫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。叔叔喜歡畫畫,他曾經(jīng)畫過一幅水墨畫:項羽的形象,邊上題詞是李清照的詩:“生當作人杰,死亦為鬼雄。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?!?nbsp;
我愛讀史,尤其是偉人傳記。當時由于條件限制,小學階段,我還常?;◣追皱X,在街邊攤頭,看小人書。
我的外公,曾留給我一本《張子正蒙注》,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著。外公一生傳奇,據(jù)說當過大學生,曾經(jīng)出任過“江西銅業(yè)”德興銅礦的總工程師。他的嚴謹、好學,是留給我們后輩一筆難得的精神財富。這本《張子正蒙注》成為了我們家的傳家寶。張子即張橫渠、張載。他的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。曾經(jīng)是每一位中國讀書人的座右銘。尤其《正蒙》之《西銘》:“乾稱父,坤稱母;予茲藐焉,乃混然中處。故天地之塞,吾其體;天地之帥,吾其性。民,吾同胞;物,吾與也?!?,吾順事;沒,吾寧也?!?nbsp;
當年,外公留給我此書時,我才是初中生,對書本沒有太多的領(lǐng)悟。高一那年外公辭世。后來,每當我拿起此書,總有許多感慨,常常被先人的智慧和擔當所感動。
無獨有偶,直到大學畢業(yè),我才發(fā)現(xiàn)我們的《浙江大學校歌》作者竟是馬一浮太先生。
抗戰(zhàn)時期,他在西遷途中,為浙大學子所講的第一堂國學課就是“橫渠四句教”,并指出“昔張橫渠先生有四句話,今教諸生立志,特為拈出,希望豎起脊梁,猛著精采,依此立志,方能堂堂的做一個人。須知人人有此責任,人人具此力量,切莫自己諉卸,自己菲薄,此便是仁。”
“堂堂的做一個人,一個具人格的人?!彼坪踮ぺぶ?,有某種默契和感應。外公的指引,使我發(fā)現(xiàn)馬一浮太先生的寶藏。馬一浮太先生的精神風骨,也成了我的人生榜樣。
當年通過同事,得到馬一浮太先生的《泰和宜山會語》《復性書院講錄》的復印本。如獲至寶的我,難掩興奮之情,那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。
中學階段,我就對文史哲有著濃厚的興趣,主動找各種書來讀。1984年高中畢業(yè),由于數(shù)理化成績好,我被分在理科班。當年的高考,我的(哲學)政治分數(shù)是江西省的全省最高分90分(滿分100)。我以第一志愿錄取了浙江大學工業(yè)管理工程學系,進大學之后,可以說是來到知識的海洋。當時是20世紀80年代的中期,改革開放正處在起步階段,萬象更新,各種思潮匯聚。記得當年出了100本《走向未來》叢書,其中幾乎一大半的書,我都如饑似渴地讀過了。
當年,尤其打動我的是美學著作,高爾泰先生的《美是自由的象征》等,李澤厚先生的《美的歷程》《中國古代思想史論》《中國近代思想史論》《中國現(xiàn)代思想史論》還有《批判哲學的批判:康德述評》。
此外,劉小楓的《詩化哲學》《拯救與逍遙》,以及后來他的《走向十字架的真》都給我深刻的印象。
回想起來,讀書與我的人生選擇已經(jīng)深深地嵌在一起,我的血肉之中,深深地融入了書香墨水,做一個“讀書人”,是中國人的自豪,當然在當下,人們對“讀書人”有了更多的期待?!白x書人”更應該勇猛精進,“讀書”也是一種修行。(注:馬一浮先生是我老師的老師,所以尊稱他為太先生。)
我的《魯迅全集》是“破”的
1991年,我家被評為“蕭山市十佳藏書家庭”,2000年,被評為“杭州市優(yōu)秀藏書讀書家庭”?;貞浧鹞业牟貢?、讀書經(jīng)歷,是從購買《魯迅全集》開始的。
17歲時我在部隊服役,當時部隊里學習文化的氣氛非常濃厚,我雖然沒有進過高等學府深造,但對文學很感興趣,平時除軍訓和打坑道作業(yè),利用一切休息時間閱讀文學書籍。記得有天晚上,營房熄燈之后,我打著手電筒在被窩里看長篇小說《青春之歌》,被查崗的排長看見,悄悄地批評了我。我在一位文化水平較高的戰(zhàn)友的鼓勵下,向《人民前線》報投稿,由此對購買和閱讀文學書籍產(chǎn)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。
1963年深秋,那是一個星期天,我獨自一人請假從營房駐地的小島,渡過一條小海峽,來到新華書店淘書,看到書架上陳列著《茅盾文集》《巴金文集》《魯迅全集》等,內(nèi)心掩不住的開心,又有點激動,我多么想全部買下??!但因當時部隊里每月只有6元錢的津貼,身邊僅有20多元,囊中羞澀的我在書架邊上溜達到5點多鐘。
在店里臨近打烊時,一個服務員看出我的心思,對我說:“我們店進了兩套《魯迅全集》,現(xiàn)在只剩下這一套了。”我于是下決心花22元買下了于1956年10月出版、1963年10月北京第3次印刷的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套新版十卷本《魯迅全集》。當我懷揣這套沉甸甸的《魯迅全集》,喜滋滋地跨出書店時,天上下起了毛毛細雨,回駐地的汽車已經(jīng)沒有了,我于是抱著書籍,蹲在公路邊上。
天黑下來時,總算攔下一輛軍車,給我?guī)У胶{渡口,不料渡船已經(jīng)停渡,我大吃一驚,因為作為軍人請假出來,必須要按時回營房的,不然部隊領(lǐng)導發(fā)覺有戰(zhàn)士外出不歸,是一個嚴重的紀律問題呀!那時又沒有手機等通信設備。焦急無奈之下,我找到渡口邊上的一家水產(chǎn)店,店里負責人見我是解放軍戰(zhàn)士,就安排我在堆放水產(chǎn)品的一間屋子邊上搭了個臨時鋪,屋子里充滿魚腥味,我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,一夜未眠。
天一亮,我將口袋里僅有的2元錢放在鋪位上算是住宿費,急忙找渡船?;夭筷牶?,向班長作了匯報和自我批評,總算沒有受到處分。只是留下一點遺憾,因書籍的包裝僅為一層牛皮紙,在路邊找車時書封被浸濕了。所以,我的這套《魯迅全集》的第一卷封套是破裂的。60多年后的今天,我還可惜著哩!這也算是我藏書讀書經(jīng)歷中的一個小故事了。
人的興趣愛好,或許靠自幼培養(yǎng),但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,具有這種呼聲,興趣也許會從某件事情中催發(fā)產(chǎn)生。讀著魯迅先生的文集,字字句句滋潤著我的心田,豐富了我的閱歷和知識。自從購得《魯迅全集》,我一發(fā)不可收,節(jié)衣縮食,千方百計地購買自己心儀的文學書籍。60多年下來,購書、藏書的興趣一直不衰,至今已聚積文學類藏書3萬多冊。坐擁書城,堪稱人生一樂哩。
書頁的聲音,溫暖了心靈
有一年,我們本地圖書館統(tǒng)計我一年圖書的借閱量是286本,居全市第一。還得了一個讀書類的獎項。有人問我為何這么喜歡讀書,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。
其一,我本身的職業(yè)是教書的。孟老夫子雖有言曰:“人之患在好為人師?!钡覅s一直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個教書的材料,而一個人要教好書,首先需要自己多讀書。朱熹講:“問渠那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”一個教師要教好書,一定不能靠那個所謂的“一桶水”,而需要有“源頭活水”,而這個“源頭活水”是要靠讀書做學問得來的。古人講:“三日不讀書,便覺面目可憎”,我頗有同感。“書非借不能讀也”,我尤其喜歡借書來讀,借來的書讀完之后,馬上會再到圖書館去借,對書中智慧的向往猶如初生嬰孩之嗷嗷待哺。不管寒暑冬夏,還是雨雪雷風,我總會騎著破電動車疾馳在借書的路上,頗似女孩子逛街買衣服之興奮。
再者,讀書已經(jīng)內(nèi)化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了。講得高雅一點,我既不能一天不吃飯,也不能一天不讀書。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一句話說得好:“人之能為人,由腹有詩書?!碧K東坡大概是受到這句話的啟發(fā),寫了兩句名詩,叫“粗繒大布裹生涯,腹有詩書氣自華”(《和董傳留別》)。人的樣貌是先天成就,而氣質(zhì)則是后天養(yǎng)成,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博覽群書而生成的文化底蘊,可以說書籍不僅是人類進步的階梯,也是最美的化妝品。北宋易學大家邵雍寫過一首《善賞花吟》:人不善賞花,只愛花之貌。人或善賞花,只愛花之妙。花貌在顏色,顏色人可效?;钤诰?,精神人莫造。
這首詩告訴人們,一個人真正的美是在于內(nèi)在的氣質(zhì)和精神,而不是外貌,外貌大家都可以模仿,精神內(nèi)涵卻是裝不出來的,正如王安石所言:“糟粕所傳非粹美,丹青難寫是精神?!保ā蹲x史》)明代詩人錢琦說:“獨有書可醫(yī)胸中俗氣?!绷终Z堂也曾講過:“讀書的主旨在于排脫俗氣?!?/p>
此外,我還有個習慣,凡讀書有所得,就隨手記下,起初并不想發(fā)表,更沒有想過要成書出版。后來由于讀書筆記的逐漸加厚,關(guān)于同一話題的資料和思想逐漸地豐富和加深,于是很自然一篇篇小文章就出來了,文章一篇篇出來了,集結(jié)在一起,書自然就出來了。曾在《文匯報》見到一篇關(guān)于錢基博先生的文章,其中提到錢先生的《中國文學史》就是以其讀書筆記為基礎的。我很欣喜自己居然在無意當中承續(xù)了老一輩學者的這一傳統(tǒng)。這里只是講這種讀書寫作的方式,自己的水平當然不敢與前輩先賢相提并論。
最新出爐的國民閱讀調(diào)查數(shù)據(jù)顯示,上網(wǎng)時長是紙質(zhì)閱讀的三倍之多。誠然,電腦屏幕的這個小框框是我們了解世界的新窗口,但我們獲取的碎片化信息是不會帶給我們整體思考的,不能像讀書那樣進行精神洗禮,當鍵盤、屏幕代替了筆、紙和書香,我們離世界越來越近,但是離自己似乎越來越遠,我們似乎忘記了捧著一本書靜靜思索人生時的狀態(tài)。但是,冰冷的數(shù)碼,永遠替代不了純粹的書卷。
科技日新月異,閱讀手段是越來越多樣化了,紙質(zhì)閱讀似乎漸漸被忽視。不過,手指翻過紙頁那一道美麗的弧線和那一張清脆的紙聲,仍能溫暖我們的心靈。
舊書攤上似水流年
剛上小學那會兒,學校門口擺有零食、玩具、小人書……各色小攤,一到放學點,“神獸”們蜂擁而上,老實說,我對話梅、糖果、玩具……提不起多大興致,倒是一地花花綠綠的小人書,磁鐵般吸引了我的眼球。我家原本就有連環(huán)畫藏本,美中不足的是,每套都有幾冊缺本,一如聽書聽到關(guān)鍵時刻,說書人驚堂木一拍:“欲知后事如何,請聽下回分解!”——戛然而止,吊足了胃口??吹綍鴶偵稀读_成之死》《楊七郎打擂》《八錘大鬧朱仙鎮(zhèn)》……這些我未曾見過的缺本,兩眼放光?;氐郊遥妓靼肷?,咬咬牙,砸了小豬存錢陶罐,拿硬幣換書看,攤主是一位操著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,書攤有個不成文的規(guī)矩:只租不售。我坐在小板凳上翻書看,直至天色漸暗,繡像和字跡模糊起來,方才戀戀不舍歸家。惜乎好景不長,當母親發(fā)現(xiàn)我“晚歸”的秘密,一怒之下,充公所有零錢??诖餂]了鋼镚,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坐在板凳上看書的資格。我倚著電線桿“望梅止渴”,攤主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:小朋友,想看就看吧!這一舉措,直接改觀了我對商人“重利輕義”的印象。
年歲漸長,有一回,我無意逛至文廟古玩市場,“熱鬧”兩字迎面撲來,恍若“置身流水游龍間,但少塵土撲面耳”,地攤上擺著瓷器、古玩、玉件……更有連環(huán)畫、古舊絕版書籍,常有愛書之人駐足其間,問價還價,各取所需。一如“燕園三老”張中行所述“我也逛廠甸,也許應當算作半俗半雅。半俗是看紅男綠女,擠在豆汁攤上喝豆汁。半雅,是駐足于一個連一個的書攤前,希望能用便宜的價格買到自己喜歡的書?!蹦切傊鱾€個手眼通天,只要報上書名,他們就能想方設法搞到稀缺書籍,再轉(zhuǎn)手賣給亟需客戶。彼時之我,就像阿里巴巴發(fā)現(xiàn)了四十大盜的寶藏洞。但逢周末,睡到日上三竿,在附近店鋪點一碗胡辣湯、一客牛肉鍋貼,湯足肉飽,就去文廟逛書攤,委實收獲了不少意外之喜,我還順手捎了一本英文版《簡愛》,其時想逼迫自己好好學習英文,但這本《簡愛》始終沒有讀完,真真應了“進大書店,不如進小書鋪,進小書鋪,不如逛書攤”。我以低廉價格,買過不少過期雜志和比我年齡還大的二手絕版書籍,將其裝入麻袋,一路拖著回家,累到齜牙咧嘴仍樂此不疲。誠如馬未都所言:“地攤文化的精髓在于隨意,人棄我取,物盡其用,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?!?nbsp;
讀大學期間,舍友帶我去她父親的粥鋪,我一邊用勺子攪動碗里皮蛋瘦肉粥,一邊打量左右環(huán)境,但見墻角一隅空空落落,我腦海里頓時冒出一個主意,家里的舊書堆積成山,“金子當生鐵”賣與廢品收購站著實可惜。何不在此角落擺個書攤,食客一邊喝粥,一邊翻書,看中哪本即按對折出售。這個想法得到舍友父親的贊同。于是,寒、暑假期間,我蹲守粥鋪,當起“二手書攤販”,既過足一把“攤主癮”,還賺了一筆不小的零花錢,舍友和其父直夸我有經(jīng)濟頭腦。
近年來,大眾的閱讀方式從紙質(zhì)模式切換到電子模式,紙質(zhì)書和電子書博弈此消彼長。雁渡寒潭,隨著運營成本飆漲、互聯(lián)網(wǎng)沖擊,傳統(tǒng)書店的生存空間飽受擠壓,終抵不過大勢所趨,在城市中逐漸衰落、凋零,書店尚如此,書攤更是銷聲匿跡,無從可循了。有一日,我在街巷深處發(fā)現(xiàn)一方書攤,這份激動實不亞于“他鄉(xiāng)逢故友”,我蹲下身子,隨手挑了幾冊,價格相當可人。攤主是一位斯文中年男士,畢業(yè)于985、211名校,受疫情影響,他所在的外企撤資,大齡失業(yè),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,自己一介書生,體力活干不動。于是,白天擺起書攤賺點生活費,晚上登錄平臺撰寫網(wǎng)絡小說?!翱上О?,一步走錯,滿盤皆輸!”他嘆道,“倘若當年,我選擇進入體制內(nèi)工作,到現(xiàn)在起碼也是個科級以上的干部?!?/p>
“當年陳景潤也擺過小人書攤?!蔽覍捨康?。
“對,其實,現(xiàn)在這樣也挺好,至少,總算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。”他自己安慰自己,他少年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小說家。
夫妻倆輪流守攤、進貨、理書、分類……男子熱心地給少年兒童推薦適齡讀物,加上“薄利多銷”的宗旨,客流量漸漸多起來。
時隔數(shù)月,當我再次踏入這條弄堂,書攤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家門面不大、人氣頗旺的書店。老板和我打了個招呼,隨即又招呼起其他客人,我無從得知他的網(wǎng)絡小說寫得如何,賣書事業(yè)卻是越發(fā)紅火,我打心底為他感到高興,畢竟,一家子可以不用再為生計犯愁了。
須臾間,我想起蕭乾在《一個北京人的呼吁》中寫道:“應該把舊書攤恢復起來……解放初期……何嘗不遍地是舊書攤!我沒釣過魚,但從舊書攤上買到一本奇書的快樂,絕不小于釣到一只尺長的鯉魚?!敝v真,我也希望自己的家鄉(xiāng)能多一些這樣的舊書攤,讓愛書一族,多得一些“釣得鯉魚”的樂趣。
寒窗暖足來樸渥
從小到大,閱讀是我最大的愛好。
盡管才疏學淺,得幸于經(jīng)年累月的瀏覽,我總算于文史哲各學科都有所涉獵,尤喜中國古代的詩詞文章,其由來多少也有跡可循——倘以中國歷史階段的一種劃分方式來作比,那么我這興趣的養(yǎng)成,也走過了“上古”“中古”“近古”“近代”“現(xiàn)代”的過程。
“上古”是我的童年——識字未久,父母長輩為我購置了一些淺顯卻經(jīng)典的書籍,既有《安徒生童話》《一千零一夜》等西方故事,更有《西游記》《三國演義》等古典小說。同時,父親常在睡前給我講諸如“守株待兔”“東郭先生”之類的著名寓言、“姜太公釣魚”“老子一氣化三清”之類的神魔傳說——即便他至今也未必知道,這些故事或源于《韓非子》,或來自《中山狼傳》;也未必清楚“姜尚”與“呂尚”的差異,未必讀過《道德經(jīng)》,但他在我床頭燈旁繪聲繪色的講述,已然令年幼的我眼界大開,也使我在后來稍為廣泛的閱讀中,得以將這些故事追本溯源,一一印證其出處。而其中顯然以中國傳統(tǒng)的奇聞逸事為多,回想起來正是我偏愛古詩文的根源。
除此,父親年輕時酷愛的金庸武俠小說,也在此際進入我的視野,快意恩仇的江湖引人入勝,兼有詩詞歌賦、詩書琴畫等元素的穿插往來,加深了我對先賢古雅風范的孺慕之情。
正是這段時光,為我搭建起了精神思想的根基,堪稱我生命中的“軸心時代”。
少年,即我的“中古”時期,讀的書自然而然更多了。彼時隨母親去買書,不知天高地厚,竟將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荀子》以及《孫子兵法》等書籍一一購入——不出所料,正是十三四歲方才學到淺顯文言文的年紀,我終于難明其意而叫苦不迭。故此,當時的閱讀如看天書,頗為“艱苦”。好在經(jīng)過一陣子的堅持,雖不解文中之意,卻也在心里對許多言辭存了模糊的印象,陌生中帶有幾分熟悉,多年后讀起古詩文,竟是似曾相識,比起同齡人略感得心應手。
另外,魯迅與老舍等名家散文集,也是心頭好。特別對于魯迅——這位叫無數(shù)同學在背書時,一度抗拒萬分的大先生——我始終懷有一份喜歡,只因他的《故事新編》已成了我床頭讀物,我還從中認識了干將莫邪、伯夷叔齊、莊子這些人物,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感情也逐漸深厚起來。
比及“近古”的青年歲月,我閱讀的書目有增無減。我欽佩臺灣詩人余光中學貫中西的淵博積累和揮灑如意的絕倫才華,在他的文學評論中,我讀到濟慈,讀到愛倫坡,讀到弗羅斯特之余,還讀到他對李白詩歌的詮釋,對杜甫律詩的賞析,其中解讀“竹批雙耳峻,風入四蹄輕”兩句妙處,迄今難忘。因而,憧憬他“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,煉出一顆丹來”的豪情,我對古詩文中蘊含的“磁石一般的向心力”加倍神往。
同期,上至《文心雕龍》,下到《人間詞話》,各種古詩文評論著作也列入了書單,讀起來仍舊磕磕絆絆,卻也獲益良多。我確切明白,古詩文是我的情之所鐘了。
古代與近代的界線,在歷史學者筆下爭議不斷,而我的“古代”與“近代”之間,卻有一道清楚的分水嶺,那就是2014年夏參加的一次書展,迎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“革命”——我開啟了閱讀生涯的“藏書模式”,我的閱讀體驗開始與之緊密相關(guān)。
從上海古籍社出版的《中國古典文學叢書》,到近現(xiàn)代學者如夏承燾、唐圭璋、葉嘉瑩等人的詩詞研究著作,以及中華書局正在出版的精裝本《二十四史》,我都多多益善,盡數(shù)囊括,以求心靈的占據(jù)和實際的擁有兼具而相得益彰。旁人看來枯燥乏味的收集癖好,在我竟是人生至樂。伴隨書柜日益充盈,這時期的閱讀的書籍已然無法一一列舉,但對古詩文類目依然初心不渝。
兩年前,我借蘇東坡詩句“寒窗暖足來樸渥”為書齋命名,曰“樸渥草廬”。樸渥原指兔子,而我將其解讀為寒窗讀書也感“樸實而渥潤”之意,以此表達我對閱讀,對古詩文的嗜好乃至敬意。
近年,我閑暇參與了一些書籍的編纂校改工作,踏上了閱讀生涯的“現(xiàn)代化”進程——看書與寫作相互促進。這頗考驗我的傳統(tǒng)文學修養(yǎng),也鞭策著我在閱讀思考的能力上更進一步,只好再向東坡借一語以自勉:“無他術(shù),唯勤讀書而多為之,自工?!?/p>
容易眾芳歇,莫聽子規(guī)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