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萬物皆可搭”、低糖社交、默契斷聯(lián)、不問隱私…… 為何年輕人會愛上“輕量化社交”
一群野外徒步的年輕人聚在一起
“搭子”們在一起看演唱會
因為身處異國,一群留學生也漸漸熟絡起來
越來越多的青年,選擇“輕量化社交”。
和“演唱會搭子”拼房、拼團游,事后便解散群聊;“研友”加油打氣、組隊練習,卻對彼此的報考信息并不深聊;不想麻煩親戚,哪怕在一個城市也很少見面……
少了深層次的情感羈絆,只求輕松、愉悅、簡單,不難看出,當代青年社交的量感更輕,就像流沙一樣聚散,也像低糖奶茶一樣清爽。
為何年輕人會愛上“輕量化社交”?這種新的社交方式又有哪些新特點,反映了哪些新需求?且讓我們一探究竟。
交朋友就像吃快餐——
一拍即合、隨時抽離、拒絕綁定,只有見面時情感濃度達到峰值
所謂輕量化社交,是相對于傳統(tǒng)社交的一個概念。
如果說傳統(tǒng)的社交模式是蕭山“十碗頭”,九菜一湯,有講究有順序,那么“輕量化社交”,就是麥當勞、肯德基,最大限度簡化繁文縟節(jié),主打的就是一個“淺嘗輒止”、方便快捷。
而社交網(wǎng)絡,則是點快餐的小程序,跨越時間、空間障礙,快速匹配同類,定制個性化套餐,很快就能“填飽”社交需求。
正在讀大二的蕭山姑娘陳曦,沒課的時候,喜歡到處飛,趕著去看演唱會,也喜歡在網(wǎng)上找個“搭子”。“我身邊的朋友看演唱會的不多,追的星也不一樣。但網(wǎng)上有那么多網(wǎng)友,在超話發(fā)帖,或者小紅書帶個tag(標簽),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那個人。”陳曦表示。
搶到票的那一刻起,她就開始在社交平臺上發(fā)帖:“有沒有7月12號到15號在南京的?我來看演唱會,蹲一個同行姐妹?!碧影l(fā)出去才半天,已經(jīng)有十多個網(wǎng)友熱情回復:“我晚一天到,可以先聊聊看,對脾氣就一起玩”“我也是來看演唱會的,酒店還沒定,要不要一起拼房”“結束時間太晚了我也想搭伴”……
而陳曦就像一個目的性明確的“面試官”,加聯(lián)系方式、聊天、綜合對比,最終確定自己心中的目標人選。
像陳曦這樣的年輕人,不在少數(shù)。近日,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(diào)查中心聯(lián)合問卷網(wǎng),對1333名青年進行了有關社交狀態(tài)的調(diào)查。77.4%受訪青年覺得“輕量化”社交越來越普遍,而進一步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00后受訪者認為越來越普遍的比例更高,為81.9%。
00后留學生小蔡,最近在放暑假,回國返杭后便迅速加了幾個社群,“羽毛球群”“爬山看日出看流星雨群”“沒事探店群”,認識了不少“好群友”。只要想出門,就在群里招呼一聲,很快就能組局成功。
小蔡打趣,雖然彼此是“可有可無的網(wǎng)友”,但是他很享受這種方式。“我是留學生,平時都在國外,其他人平常也有工作,所以平時并不怎么聯(lián)系,只有在見面玩樂的時候,感情濃度是最高的。”
而他的“球搭子”也深表認同,他表示,自己平日里工作很忙,這種特定的交友方式,反而讓關系變得簡單。“職場里要經(jīng)營上下級、同事關系已經(jīng)很累了,幾個球友,不想搞得那么麻煩,只要周末能隨叫隨到,平日里互不打擾,就是最好的狀態(tài)?!?/p>
不難看出,“輕量化社交”是一種社交更隨意的狀態(tài)——只想跟特定的人圍繞特定的事情形成特定的交往關系,看重交往提供的單純功能和即時性的情緒價值,可以隨時抽離,拒絕深度綁定,主打一個“隨緣”。
“三分糖”社交更清爽——
重隱私、劃邊界,用無形的社交幕布,將個人完整信息遮蔽起來
隨著訪問的深入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在輕量化社交中,青年們格外注重個人隱私。
陳曦回憶起自己的韓國之旅?!耙驗橐陧n國待上四天三晚,我擔心安全,就想找?guī)讉€‘搭子’一起看演唱會,一起玩,后來真的就找到了,度過了很難忘的四天?!?/p>
四天三晚,四個互相不認識的姑娘,看演唱會、同吃同住、逛街打卡,和親密的朋友無異,“那幾天,大家聊得很開心,但是只聊追的明星、網(wǎng)絡熱點新聞,話題很少落到自己身上?!?/p>
韓國之旅結束,大概是明白之后不會再有交集,姑娘們默契地結清自己的錢,飛回了自己的城市,彼此都很有默契地遵循一種社交規(guī)則——互相尊重、互不打擾。
直到現(xiàn)在,陳曦對于她們在哪里就讀、工作等情況,都不甚了解?!耙驗橐啓C票、入住酒店,所以我也只知道她們的姓名、年紀,但是更隱私的信息我不會去問,感覺有點冒犯。我也不愿意去說太多自己的事情?!?/p>
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德福曾經(jīng)指出,輕社交的特點是松弛感,“邊界感就是為了松弛而劃定的,用一道無形的社交幕布將個人完整的人格化信息遮蔽起來?!倍袊嗄陥笊绲恼{(diào)查也顯示,重視邊界感和私人空間,是年輕人選擇“輕量化”社交的主要原因。
從“隱私感”角度來說,小楊很認同“輕量化”社交。她是浙江工業(yè)大學的一名在讀大學生,每逢過年回家,她就會接受一次七大姑八大姨的“盤問”“說教”,愉快的心情瞬間降到冰點。
“以前高中的時候,親戚們告誡我要考一個好大學這樣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;上了大學,對話就變成了問我有沒有對象,績點怎么樣,實習去了哪里,每次我都好想逃走?!彼寡裕约汉懿幌矚g這些問題,認為觸犯了自己的隱私底線,覺得很不舒服。
對此,正在某互聯(lián)網(wǎng)企業(yè)實習的小侯也深有同感,作為一個“社恐i人”,他有意將自己的社交限制在一定范圍內(nèi),跟熟人保持一定距離,同事約他去唱歌、聚餐,他總借故推脫。
他也意識到自己的“社恐”,是在抗拒、逃避深度社交帶來的“負反饋”。“同事們出去聚餐,肯定會聊家庭、收入、對象之類,而且如果有領導在就更麻煩,一方面我要琢磨高情商說話,另一方面我還得接受大家對我的隱私盤問。不像我的游戲‘搭子’,如果聊不來也不要緊,換一個就行了?!?/p>
面對傳統(tǒng)關系的“黏膩感”,對自主空間的“侵占”,年輕人們渴望擺脫束縛,建立一種更清爽的社交關系,就像一杯三分糖的鮮奶茶。
在這樣的輕量化社交中,沒有高糖分的“負擔感”,不需要過多透露自己的隱私信息,自然也就不會有不舒服的社交關系帶來的不安與焦慮。
追求“半熟”的年輕人——
低成本社交,麻煩也不少,
調(diào)適好弱關系和強關系才是王道
在傳統(tǒng)關系里,在老蕭山人心中,他們追求“千里逢迎,高朋滿座”的宴酣之樂,在意“兒孫繞膝、家人團圓”,在親戚朋友中收獲情感支持。
萌萌是“新蕭山人”,很明顯地感受到自己與“老蕭山人”的不同。前不久,租房的水管裂開了,她打電話給房東,房東馬上喊來自己開五金店的表弟來修,對方二話不說就來了,吭哧吭哧忙活一下午。
在房東看來,麻煩親戚朋友很正常,關系就在“麻煩”里不斷緊密,情感就在“麻煩”里升溫。
可在萌萌看來,自己絕不會這樣麻煩自己的朋友,“我寧愿花錢請陌生的工人來修,也不想欠熟人的人情?!?/p>
像萌萌這樣的年輕人很多。如果說父輩的社交像是一條預設的鐵路,圍繞地緣、親緣、業(yè)緣展開,那么現(xiàn)在更年輕的數(shù)字一代,他們的社交更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漂流,沒有確定的路線,面對的是無盡的不確定性、強流動性。
能捕捉到玩得來的伙伴,以舒適的方式陪伴彼此,其實也沒什么不好。但是這種半熟不熟的社交方式,也有一些潛在的風險。
首先篩選就是“高成本”的。就比如瑤瑤,出游之前,還要經(jīng)歷一番漫長的“找搭子”之旅。有時候,因為“旅游搭子”的臨時變卦,她還被迫取消了旅行計劃。
她說:“找搭子就像開盲盒,情緒和錢包提前透支,收益和風險并存。有一次去貴州,我的‘搭子’當天直接失聯(lián),晚上才回復我說和師姐約飯了。我也不好說什么,畢竟是臨時搭伙,大家素不相識,任何違約都是沒有成本的?!?/p>
的確,傳統(tǒng)的社交關系,是建立在“熟人社會”近距離觀察、系統(tǒng)性選擇中的,樓道里、小區(qū)下,隨便一打聽,就知道最近發(fā)生了什么新鮮事;而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的朋友則缺乏“背調(diào)”,就像開盲盒,社交質(zhì)量參差不齊的,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輕量化社交成本也不低。
除此外,輕量化社交,也并非排遣社交孤獨的解藥。弱關系和強關系本身就是情感調(diào)適不可缺的部分,特別是對于獨居青年、職場菜鳥來說,傳統(tǒng)的人際關系是他們?nèi)谌肷鐣摹凹铀賱薄?/p>
“新蕭山人”萌萌也意識到了這一點。有時候,她也會主動和鄰居互動,參與社區(qū)事務?!拔椰F(xiàn)在上下班,都會主動跟鄰居阿姨嘮兩句,老家的特產(chǎn)也會給對方嘗嘗,阿姨跟我很熟了,我不在的時候會幫我看看門,還教我怎么燒菜。久而久之,我覺得自己也是社區(qū)的一分子,沒那么孤獨了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