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陽老街遠去的人文景象
時間:2016-12-29 09:11:40 來源:
我徜徉在南陽街道上,時不時總會回憶起昔日老街的生活情景,如今這景象已成為四散的碎片,偶爾在老街的某個角落還得一見。這條始建于民國初期的老街,綿延著箍桶店、銅匠攤,漸漸老去的人和事,只是歲月依舊。
一爿打鐵店:南沙有多大名氣
南陽街始建于1915年,在南沙大堤上算得上是較早從錢塘江海涂上崛起的一個小集鎮(zhèn),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了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,街上手藝人家多達五六十家。如:打鐵阿狗(天興)、豬肉阿狗、銅匠茂興、篾匠繼法、麻花金祥、皮匠阿連、年糕定海、香糕阿大、釘碗阿馬、補鑊(鍋)北老、修表關(guān)春、箍桶阿毛、裁縫阿虎、換糖同華、推車阿茂、花轎阿多(出租)等,他們?nèi)粘龆?,日落而息,撐起了老街的繁華。
在這許許多多的手藝人家中,胡天興(小名叫阿狗師傅)打鐵店可算得上是南沙的一塊金字招牌。十里八鄉(xiāng)都知道這爿打鐵店的名氣。
這爿打鐵店始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,由天興父親胡福壽創(chuàng)辦,為了提高技術(shù)水平,胡福壽特地從坎山請來一位老師傅,天興在父親和坎山老師傅的指點下,進步很快。四十年代初,天興就成了打鐵店里的老師傅“掌鉗師傅”(上手師傅)。同時,天興的兩個阿弟也都學藝打鐵。為擴大業(yè)務(wù),天興還招收了巖峰村一位年僅18歲的小徒弟徐寶賢。一時間,南陽街上這爿胡天興打鐵店生意十分紅火。連杭州、余杭一帶都趕來南陽買他們的刀具。一說起南陽胡天興,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,贊嘆不絕。解放前頭蓬鹽場所用的鐵耙、拖泥刀等農(nóng)具,都是該鐵匠店生產(chǎn)的。
這爿鐵匠鋪還長年累月地向人們贈茶,凡前來南陽街辦事購物,如口渴了,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“胡天興”店鋪去喝茶。在店鋪門前,放著一張長條桌,上面擺著兩個大缽頭,利用爐灶上的宕罐壺開水,從早到晚地向路人供應(yīng)著茶水。一到夏天,這鐵匠鋪門前總是站著許多人駐足喝茶,一邊喝茶,一邊看著阿狗師傅(天興)左手鉗著煨紅的鐵條(塊),右手不時地舉著榔頭、緊張有序地在不停敲打著,只見火星四濺,并不時地發(fā)出“刺、刺”的刺耳聲。這場面一直延續(xù)了近80年。
一只柴船:解決了南陽多少柴火
柴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。那時南陽街上有一位專業(yè)賣柴戶張德芳,大家都叫他柴行阿芳。阿芳是紹興夏履橋人,夏履橋是一個山區(qū),荒山上雜柴漫山遍野。夏履橋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是賣柴戶??砂⒎荚谇嗄陼r代不賣柴,而去上海一家顏料化工廠打工,沒做幾年,盧溝橋事變,日本佬侵略上海,這化工廠停辦了,老板就把化工廠搬遷至廣州。這時阿芳沒有去廣州,在朋友的幫助下,他進了杭州的一家棉布商店當職員。屋漏偏逢連夜雨,只工作了一段時間,日本佬從上海打到了杭州。杭州淪陷后,阿芳在無奈之下只得回鄉(xiāng),與大家一起過起了賣柴度日的生活。可他的腦子比較靈活,賣著賣著,他想到了賣柴的路子要拓寬,不能大家都擠在一個地方,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。在我父親的共同幫助下(我父親是阿芳的表姐夫),他就來到南陽賣柴,一賣就明顯感到南陽生意比在夏履橋要好。這樣,他就開始在南陽做起了專職賣柴生意,把夏履橋的柴源源不斷地向南陽運送過來。開始他運過來的都是山上的雜柴,當?shù)乩习傩战小叭~柴”,這柴比當?shù)氐柠湶莶窆灰蜔枚?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,沙地絡(luò)麻還沒有種,以麥草或毛頭桿為主要柴火。所以,那時夏履橋的葉柴就成了南陽街上的搶手貨,阿芳的生意做得很紅火。上世紀三十年代后期,阿芳就帶著母親妻子前來南陽定居,并向南陽西街的方家租了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子安頓下來,其母親安頓后就在南陽制作竹籃等竹器出售,毛竹都是從柴船里帶來的。
阿芳在南陽安家后,根據(jù)各家各戶的不同需求,統(tǒng)盤考慮,分類供應(yīng),做到心中有數(shù),有的放矢搞采購,明確目標搞銷售。與客戶建立了密切的買賣關(guān)系。與夏履橋賣柴戶建立了穩(wěn)固的供貨關(guān)系。這樣,南陽與夏履橋兩地成了阿芳一條龍經(jīng)營的紐帶。柴船一到南陽,就在灣邊某戶的河埠頭一??浚ㄖ皝硖崛?,以捆計量,以捆計錢。由于他在數(shù)量上保證,質(zhì)量上可靠,大家都對他非常信任,成交時也不需要再捆扎過稱,發(fā)貨比較方便。當時街上的用柴大戶,與阿芳緊密地合作著,如同昌、匯成和二家繭行,還有肉店、豆腐店、茶店等都是燒柴大戶,阿芳與他們密切配合著。需要什么柴就發(fā)什么柴,什么時候需要就什么時候到。特別有的需要硬柴,他都一一搞定。所謂硬柴,就是雜木柴坯,有的是在稠密的樹林中刪出5公分以下的小雜樹,有的是被蛀蟲蛀倒的病樹,有的是被大風刮斷的雜木,這些硬柴都是用柴大戶的首選柴。如伢父親對硬柴非常重視,因伢父親是開肉店的,殺豬燒水需要很多的硬柴,總是有一定的計劃給阿芳,明確時間發(fā)貨,每到月初都給阿芳早知道。所以阿芳也從不誤事。
阿芳還與街上專門稱柴的春法搞協(xié)作,稱柴春法主要是為農(nóng)村里挑出來賣柴者幫助司稱,做點服務(wù)工作,賺些服務(wù)費。價格一般都是雙方談妥,叫春法作一個中間人過稱。這時有些人需要硬柴,春法就委托阿芳供貨。特別是過年了,家家戶戶需要燒蹄膀、燒雞、鴨的硬柴,都由阿芳供給,所以阿芳與春法是一對生意場上的聯(lián)手。共同為人們的用柴作好服務(wù)。后來阿芳在南陽生育了6個子女,都在南陽扶養(yǎng)長大。
南陽老街前后有三條街,當時這柴行阿芳常年累月供應(yīng)老街上人們的生產(chǎn)生活用柴將達60%以上。如果把阿芳從夏履橋運來的柴在南陽疊成堆,可以堆成山……
一根扁擔:要供老街多少水
在過去的年代里,生活在農(nóng)村的人們基本上都是吃著自家門前的池塘水。但南陽老街的居民們就連吃池塘水也困難,人們一般靠吃“天落水”,這是天下雨時用缸接住的屋檐水。所以,老街上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天井,天井里都放著一只缸,這只缸就是專接天落水之用。可一到天旱時,沒有天落水怎么辦呢?有的家庭就是吃著混濁不清的大灣水,他們用小水桶從河里提上來后,在家小缸里進行沉淀后飲用。也有部分人家自己用小水桶到鄰近農(nóng)村的池塘里去提水來吃,老街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家是這樣飲水的。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家條件稍好些,如開著什么攤、店、堂、行的,他們是叫人挑水解決的。特別是像陸恒源、同昌、繆泰信、絲行老板等等,他們都是有挑水者供應(yīng)解決的。
那時在南陽老街上專門為居民挑水的叫阿根,大家都叫他“挑水阿根”,他中等身材,高約1.7米左右,黑黑的臉,身材蠻結(jié)實。他就是南陽街上的專業(yè)挑水佬。他大多在葉家的大池塘里挑水,這個池塘大約有兩三畝地大,水質(zhì)較好,常年不涸。他從這池塘挑水到老街一般有500米距離,因南陽有三條街——南、中、后街。他從葉家池塘挑水到中、后街,都要經(jīng)過橫灣上的一座馬大橋,(因有一個姓馬的叫馬大,住在這橋邊,故把這座橋叫馬大橋。)馬大橋是一座木橋,橋面只1米寬左右,是三根木頭拼湊而成的橋面,長約20米左右。橋面又沒有扶欄,一般膽子小的人在橋面上都不敢走,甚至有些人是爬行過橋的??商羲⒏羯线@100多斤重的一擔水,來去自如,看不出有膽怯的樣子,他一天不知在這馬大橋上要走多少趟。只見他一天到晚挑著水,嘴里不停地杭唷、杭唷地喊叫著,有時看到他挑得吃力需要轉(zhuǎn)(換)肩時,總是見他眉頭一皺、嘴一咧、頭一縮、肩一松,這根扁擔輕松地從他的右肩迅速轉(zhuǎn)向左肩,這時他身上的汗水總是在衣襟下不停地滴著…… 他總是夏天一塊披肩布當衣衫。冬天一件夾衣好過冬。在冰凍的日子里,只見他腳穿發(fā)襪,敲開薄冰,跨入河埠里去擔桶提水,這時,總看到他頭上在“冒煙”——這是挑水時的熱量從頭上冒出來。
阿根除了下大雨不能挑外,一年到頭沒有空的,除了挑水還是挑水。可想而知,他的肩膀肯定要比牛皮厚,否則一年到頭的肩膀磨損怎么擋得牢。
他除了在葉家池塘日常挑水外,還要為南陽街上的張老板、沈店王、李江師到赭山去挑“野貓洞”水(這是山腳下的一股泉水),這“野貓洞”井水確實好,燒茶煮飯味道鮮美可口。野貓洞井離南陽老街有4公里多,挑一擔水來回要近兩個小時,阿根為了賺錢,也為了面子,他從不推卻。一般葉家池塘挑擔水三四分錢,如果到野貓洞井挑擔水至少四五角。這些老板店王只要阿根肯挑、寧愿多給錢。為了吃到野貓洞水,那些老板、店王都要提早與阿根去預約,阿根再按照就自己的業(yè)務(wù)量作出安排,擇日去挑。
挑水阿根一生就是這樣不停地為南陽老街上的人們挑水,一直挑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。
一位更夫:晝伏夜行保平安
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,南陽街上有一位敲更(梆)者叫小才,大家都叫他敲梆小才,他走在街面中間的石板路上,提醒人們要注意安全,防火防盜。他每次從二更開始敲,每敲一次,需要半小時左右,過兩個小時敲一次。天天如此,風雨無阻。他脖頸后、衣領(lǐng)上插著一盞小燈籠(因敲更時手無法提燈籠了),他胸前系(掛)著一個30厘米左右長的竹筒,左手腕上掛著一面小鑼、手里拿著一個鑼槌(敲鑼的工具),右手拿著25公分左右長的一根竹棒(敲竹筒用的工具)。每到二更他就這樣開始敲更。
那時又沒有計時的鐘表,他怎么知道到更的時間呢?但小才有辦法計時,他習慣地用點香計時(香是廟里供給),點多少香為一個時辰,小才他心知肚明了如指掌,天晴時經(jīng)常在中午同太陽“光”核準時間,所以,小才的敲更時間是比較正確的。
開始敲更時,他先咣、咣、咣地在小鑼上敲三下,接著再篤、篤、篤地在竹筒上敲三下,就這樣邊走邊叫:“灶——門——要清,火——燭——小心,門——戶——要緊(防止小偷),”連續(xù)以這樣的方式喊叫著,兩個小時后再重復叫喊著……特別敲四更時,更聲低沉,律韻悠悠,回蕩在寂靜的街面上空,漸行漸遠,隱約可聽,悠長得很,讓人們有時間觀,有安全感,也感到生活中有一種特殊的味道。這樣從南街喊到中街、從中街喊到后街。他的步子很慢,他的喊叫很緩。
如遇到下雨天,他照喊不誤,他身上穿著蓑衣、頭上戴著斗笠。冬天他總是穿著那件多年不變的老棉襖,在凜冽的寒風中,哪怕是下著沙沙的雪子也照常不停地呼喚著人們要注意安全。夏天盛夏時節(jié),在熱浪翻滾的酷暑情況下,小才從不誤事。小才他不分春夏秋冬,成年累月地為南陽街上為保一方平安辛勞著……
小才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地為老街敲更,他的生活來源都是靠街上的商店、小販們捐助來的,可他從不去向街坊的人們要錢。善良的人們總是時不時地你一角、我二角地自愿捐給小才。都認為小才這樣辛辛苦苦、兢兢業(yè)業(yè)為我們敲更保平安,我們拿出一點錢也是完全應(yīng)該的。所以,小才辛苦干好這一行也心甘情愿,他一輩子認真地堅守著這艱苦的“工作崗位”。
小才過世于上世紀五十年代,因是孤家寡人,在政府的重視下,南陽街上眾人的幫助下,為了報答他對街坊的一片苦心,大家有條有理地處理好了他的后事。
老街遠去的情景,歷歷在目。我今已90高齡了,但過去的事總是像放電影似的在我腦海里一幕幕地掠過;這種回憶,也是對老街戀戀不舍的一種鄉(xiāng)愁(情感)。(高元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