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蕭山網(wǎng) >  新聞中心 >  綜合新聞 >  浙江 > 

一張黑白老照片,牽出85歲市一檢驗科醫(yī)生張菊英的三次援非故事

[ 浙江 ]    
2021
10-27
10:42

“哇!好有年代感。”“中間那位秀氣的中國小姐姐是誰?”……在杭州市一醫(yī)院的“云端會客廳”上,一張50多年前的黑白老照片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討論。

微信圖片_20211025155825.jpg

照片中有三位穿著白大褂的醫(yī)生,中間聚精會神擺弄著顯微鏡的,是市一醫(yī)院檢驗科的老前輩張菊英。如今,老人家雖已85歲高齡,但說起自己那段三次援非的非凡經(jīng)歷和在市一工作時的溫暖點滴,她依然記憶猶新。

1968年,浙江省組建第一批援非醫(yī)療隊,去往馬里幫扶,張菊英就在其中。當時,動員很久都沒有人愿意去,但問到她時,竟爽快答應。

“醫(yī)院問我有什么困難和需求,我提了兩個請求:1.盡可能多地提供檢驗儀器和試劑供我?guī)シ侵蓿?.那時我女兒才5歲,兒子7歲,丈夫工作繁忙,托醫(yī)院人事科的同事將兩個孩子送到上海,交給外婆照顧。”張菊英回憶道。

微信圖片_20211025155810.jpg

1978年第二次援非,作為“老帶新”有經(jīng)驗的醫(yī)務人員,這一次她主動報名前往中非,這一去又是2年4個月。

再到1988年,52歲的她在退休前要求第三次援非?!邦^兩次去語言不通,跟病人交流只能靠各種比劃和肢體動作,有時真的快把人給急死了?;貋頃r,我?guī)Я诵┊數(shù)氐恼Z言材料自學,并且自己還抽空學了一年的法語??梢哉f,這一次是做了更充分的準備。”張菊英說。

三次去非洲工作,遇到的困難不少,但收獲更多的是感動。

比如,在非洲醫(yī)療幫扶中,最困難的莫過于輸血,因為血液的緊缺,所以很多外科手術都無法開展。每到這時,醫(yī)療隊員們都會主動獻血,張菊英也獻過血。有一次,一位產(chǎn)婦生產(chǎn)時大出血,中國醫(yī)療隊員為她輸血后,母子平安。后來,這個小孩起名為“友誼花”,象征中非友誼歷久彌新。

再比如,非洲人民視中國醫(yī)療隊的隊員們?yōu)椤疤焓埂保袝r會因“臉盲”分不清誰是誰,但這又有什么關系,醫(yī)療隊員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“中國醫(yī)生”。

微信圖片_20211025155801.jpg

作為一名檢驗人,張菊英說最大的感悟是要能耐得住寂寞,必須認真仔細。20世紀80年代初,遇到過一個5歲的小病人,得了一種怪病,每天昏昏沉沉睡覺,每隔一天發(fā)一次燒,輾轉好幾家醫(yī)院都沒有查出病因。最終她和同事們通過血涂片仔細查找,才找到病因是瘧原蟲。

“對工作我問心無愧,但愧對孩子們。第一次援非,把兄妹倆往外婆家一丟就是2年多。第三次援非,女兒即將臨盆,等回來時小外孫都會走路了,而我只是那個概念里的外婆?!崩咸f著眼泛淚光。

可兒女們并不這么認為,努力的媽媽一直是他們學習的榜樣,也給了他們別樣的人生經(jīng)歷?!靶r候和哥哥兩個人,每到周末或假期,都和媽媽在實驗室度過,到了飯點,媽媽還在忙,我就和哥哥一起去醫(yī)院食堂打飯。因為個子太小,每次都要搬一個小板凳墊著,才能勉強夠得著打菜的窗口。時間久了,食堂的阿姨們也很熟悉我們,每次都多打一勺。”張菊英的女兒回憶說。

“而在母親援非的日子里,最大的快樂就是每個月郵差帶回的家書。每一封家書都鼓鼓囊囊的一包,這個時候,一家人就會圍坐一起,由一個人讀信。每次寫信給媽媽也是一家人一起,改了又改,比寫學校的作文認真多了?!?/p>


活動+:“我和市一的故事”火熱征集中

聽了張菊英奶奶一家與市一的故事,真是滿滿的愛與感動。

10月27日至31日,“浙江省醫(yī)院品牌展”在浙江展覽館舉行。市一醫(yī)院作為醫(yī)院代表,以黨建為引領,通過“底蘊”、“質量”、“親民”、“數(shù)智”四個模塊,讓市民通過耳聽、眼觀、體感等方式親身感受“百年市一”的服務和文化。

同時,為更好推動全省醫(yī)療健康高質量發(fā)展。醫(yī)院還啟動了“我和市一的故事”征集活動,傾聽民聲、了解民意、廣納民智。你可以這樣參與:

關注“杭州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”公眾號,點擊右下方“我和市一”按鈕,即可進入互動界面,在留言區(qū)寫下你與市一的故事。別忘了姓名和聯(lián)系方式,每一位參與者都可現(xiàn)場獲贈由市一出品的網(wǎng)紅“治裂膏”一瓶。

也可以掃碼進入市一“云端會客廳”,在這里寫下想對市一說的話,或建議,或祝福等等。

11.jpg


來源:錢江晚報·小時新聞  

作者: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王文婷  

編輯:蔡少鳴
相關新聞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