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蕭山網(wǎng) >  新聞中心 >  綜合新聞 >  杭州 > 

100多個單元的老小區(qū) 為什么至今僅加裝了9臺電梯?

[ 杭州 ]    
2023
12-08
09:23

92歲老伯說,余生最大心愿就是看到我們單元裝上電梯 另一對老夫妻先后患癌爬不動五樓,去養(yǎng)老院卻只住了一天

葉老伯每天回家爬64級臺階

2017年以來,杭州主動順應(yīng)民眾的呼聲和期盼,連續(xù)七年將加裝電梯工作列入杭州市政府十大“民生實事項目”,并在今年又明確了“推進老舊小區(qū)住宅電梯加裝1000臺”的工作目標(biāo)。截至11月底,今年全市加梯項目已完工1118臺,歷年累計加裝5407臺,6.5萬戶老舊小區(qū)居民,特別是一大批老年人過上了“一鍵直達”的美好新生活,位居全省第一、全國前列。

由于加裝電梯工作涉及面廣,統(tǒng)籌協(xié)調(diào)難是申請加裝電梯的居民們面臨的首要難點。

前些天,記者聽到一位92歲老人為加裝電梯奔波多年至今仍在努力的事。記者去小區(qū)實地采訪,老人說,他余生最大的心愿,就是自己住的單元的老人們,都能坐上電梯出門回家。

橙柿互動記者了解到,這個小區(qū)有100多個單元,2020年加裝第一臺電梯至今,僅僅完成了9臺電梯加裝。

(應(yīng)文中部分受訪者要求,文中隱去了小區(qū)名字和具體樓棟)

我每天必須讓自己下樓一次

一旦停下來,很快就下不了樓了……

頭戴深色鴨舌帽,行走時,有些佝僂微抖的身軀催動雙腳,蹭著地面碎步向前,住在四樓的他回家要爬64級臺階,老人雙手借力樓梯扶手,脊背彎曲,步履緩慢,散步時他走四步等同我走一步,爬樓梯,他每一步努力跨越的高度都要和我一致。

葉老伯是杭州最早一批希望加裝電梯的居民,從2016年開始謀劃,2017年3月,他住的單元就進行了電梯加裝公示,六層12戶,10戶簽字同意,二樓與三樓各有一戶反對,當(dāng)年杭州加裝電梯執(zhí)行的是一票否決制。

2021年4月1日起,《杭州市老舊小區(qū)住宅加裝電梯管理辦法》正式實施。

“申請人應(yīng)當(dāng)征求所在單元全體業(yè)主意見,經(jīng)本單元建筑物專有部分面積占比2/3以上的業(yè)主且人數(shù)占比2/3以上的業(yè)主參與表決,并經(jīng)參與表決專有部分面積3/4以上的業(yè)主且參與表決人數(shù)3/4以上的業(yè)主同意后,簽訂加裝電梯項目協(xié)議書……”

葉老伯住的這個單元,六層,一梯兩戶,共12戶,3/4即9戶同意即可加裝電梯。之前同意加裝電梯的已有10戶,理論上再走一遍流程就行??梢粯且粦魳I(yè)主突然中風(fēng)住院,不久去世,對加裝電梯,孩子提出反對,此后一樓另一戶加入反對行列。加上原先就反對的兩戶,12戶中4戶反對、8戶贊成,離9戶僅差一戶,任憑葉老伯如何努力,這個格局始終未曾打破。

2022年底那波感染高峰,葉老伯和老伴雙雙住院,2023年3月才康復(fù)回家。90歲的老伴自此身體大不如前,走路非常困難,出院回家至今,8個月過去,老伴再也沒有下過樓。

葉老伯每天要求自己必須上下樓一次,在樓下完成基礎(chǔ)的鍛煉及運動?!叭绻贿@樣,我很快也會成為下不了樓的人了?!?/p>

樓下的鍛煉分兩個部分,一是沿著小區(qū)游步道來回走兩趟,一是在150年大樟樹下的氣功練習(xí)。葉老伯每天要求自己堅持走2000步,他的四步大概相當(dāng)于我的一步,目測來回約五六百米。從游步道往下三個臺階,葉老伯站在樟樹下,進行頸、腰、肩、手臂的活動,幅度由緩而疾,帶動胸腔的收縮,配合氣息吐納。

葉老伯是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省第一批機械人才,多年工作期間,養(yǎng)成了爬山的習(xí)慣,每逢出差,招待所安頓好,必問服務(wù)員附近有沒有山可以爬,以前每天必爬寶石山初陽臺,身體是有底子的。

兒女也都60多歲,女兒在轉(zhuǎn)塘,兒子住濱江,離城西都不近,只有節(jié)日才能來看看。

葉老伯鍛煉后坐著休息

爬不動樓了,能不能想辦法換房?

葉老伯頓了兩秒,嚴(yán)肅起來,“換房絕對不行,那不是逃避嗎?”

“我們這12戶,90歲以上的有4位,80歲以上的有6位,六樓的兩戶都70多歲,五樓兩戶,一戶身體不好走路都不行,另一戶視力有殘疾……”

他面前茶幾上,堆滿和加裝電梯相關(guān)的材料,《民法典》、《無障礙環(huán)境建設(shè)法》、高院和住建部聯(lián)合新聞發(fā)布會報道、杭州人民政府令……夾著一張“同意加裝電梯業(yè)主簽名表”,其中8戶已簽了名,落款日期是2023年11月11日——這是葉老伯第三次為加裝電梯做的努力。

采訪結(jié)束離開,葉老伯送到大門口叫住我:“小陳,你知道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嗎?余生能看見我們的電梯裝上。”

6年前離成功就差一步

在另一幢樓,略有氣喘地爬上五樓,申奶奶已等在門口。沙發(fā)旁茶幾上,泡好的茶蒸騰著熱氣。

80歲的申奶奶一頭齊耳花白短發(fā),上身灰白色毛衣,加一件深色馬夾,下身棉麻大腳褲,脖頸一塊絹白的絲巾,結(jié)打得異常整齊,由左向右斜挎一只奶白色手機包。給我的感覺,干練干凈素雅,又帶一絲俏皮。

話匣子打開,申奶奶跟我講了她這個單元加裝電梯的故事。

2014年,申奶奶患癌,同年4月動了手術(shù),經(jīng)歷8次化療、25次放療,醫(yī)生都說申奶奶是真的堅強。

2016年10月,在申奶奶的牽頭組織下,所在單元樓住戶在她家開會,申請加裝電梯。除了一樓兩戶沒來,其他10戶全部簽字同意,一樓兩戶沒說支持也沒表示反對。

此后,申奶奶花大量精力撲在了尋找施工方、考察電梯企業(yè)、敲定設(shè)計方案、簽署安裝合同上,按合同支付了加裝電梯的首筆資金。

2017年12月3日,施工方和材料進場,施工圍欄圍起。在現(xiàn)場和其他住戶一起等待開挖的申奶奶接到一個電話,是區(qū)電梯加裝辦科長,“你們單元有人不同意,已經(jīng)提交了書面材料”。

有業(yè)主說,挖吧,看他怎么樣。那時的政策是無人反對才能加裝,申奶奶說:“不能挖,這個政策底線不能破。”那天沒能動工開挖,這一停就到了現(xiàn)在。

“當(dāng)時是我馬上做出的決定。我的性格就是這樣,做決定都是很果斷的。”

和老伴去養(yǎng)老院卻只住了一天

老伴說哪怕只剩幾個月也要回家

2019年11月,申奶奶老伴因病送醫(yī),那天晚上是120救護員把老伴從五樓背下去的,確診了癌癥,12月23日做了手術(shù)。

老夫妻倆考慮以后住在五樓,上下極為不便,申奶奶開始關(guān)注養(yǎng)老院。在老伴手術(shù)前,申奶奶去考察了一家養(yǎng)老院,預(yù)訂了個兩人間,繳了1.2萬元的費用。

2020年,因為術(shù)后恢復(fù)及疫情影響,直到4月8日上午,她和老伴才帶著11包行李住進養(yǎng)老院。

一樓,20多平米,進門一把椅子,里面兩張床,床邊兩套桌椅,一臺小小的電視。申奶奶與負(fù)責(zé)的護士講好,后面由她出錢換臺大的。申奶奶家有一把很重要的搖椅,原本想花錢雇人送過來,但這里放不下。

午飯和晚飯,她和老伴都是去食堂吃的,有三葷四素可選,他們兩頓飯點的都是一葷一素,午飯的葷菜是雞塊燒蘑菇,申奶奶說“雞塊小,骨頭多”。晚飯葷菜是牛肉燒土豆,“牛肉不成形,一絲一絲的”。

第二天,老伴說不想再去吃食堂。早餐是申奶奶去食堂買回來的,菜包子加白煮蛋?!皩︷B(yǎng)老院的菜我們也沒有太多不滿,畢竟便宜嘛,一個葷菜就賣7元,成本在嘛,只是擔(dān)心老伴營養(yǎng)跟不上?!?/p>

晚上8點多休息,躺在床上的老伴睡不著,和她說:“我不想住在這里,實在太單調(diào)了,在家里還可以從前陽臺走到后陽臺,從客廳走到臥室。”“哪怕剩下的日子只有幾個月,也不想住在這里?!?/p>

那晚,她和老同事在微信上聊了很久,都是關(guān)于養(yǎng)老的問題。

決定是半夜做出的,然后又思考怎么和院方講,直到想到一個比較妥當(dāng)?shù)恼f辭,凌晨申奶奶才迷迷糊糊瞇了會。

第二天早飯過后,他們以“還是去上海兒子家休養(yǎng)”為由,辦了退房手續(xù)。

通過95128叫了一輛車,申奶奶和老伴還有11個包裹回了家,11個包裹先放在樓下自行車庫,以后每天往家里拿一點。

“哎喲,還是家里開心。”這是老伴回家的第一句話。

申奶奶指著我坐的位置,就坐在你那里說的。

“要對他好一點,他小時候吃了很多苦,他哥當(dāng)兵去了,他妹妹吃奶的錢,是他幫人家放牛換來的?!鄙昴棠踢@樣的話重復(fù)了兩遍。

回到家,申奶奶也是特別開心,感覺一下子就自由了,看電視自由,看報自由,出門自由,活動空間寬敞,伙食營養(yǎng)也能提上去,鄰居也回來了,熟悉的人都回來啦。

養(yǎng)老院的一天,申奶奶的描述是,“早上起床等早飯,到了上午等中飯,中午睡一覺,再等晚飯。”

無論上樓下樓

必須一步一個臺階

今年2月,申奶奶做了“射頻消融”治療“房顫”,直到5月身體才恢復(fù)過來。那三個月家里的生活物資,都是微信下單,送貨上門。

做完治療前三周,申奶奶都沒下樓,每天堅持居家鍛煉半小時,力保以后還有下樓的能力。

上樓和下樓,下樓更危險,要拉牢,上樓更累,中間得歇兩分鐘,二樓三樓中間,墻上有小板凳和扶手,老人吃不消可以休息。

申奶奶說,她走樓梯有自己的標(biāo)準(zhǔn),無論上樓下樓,必須一步一階,不允許先邁出去的腳是同一只,那樣另一只跟隨腳會快速退化,會更快失去上下樓能力。

申奶奶還說,××幢四樓有個84歲老太太,拄拐杖,每天堅持上午下午都下樓一次。幾天后,她還給我發(fā)來那位奶奶拄著拐杖在樓下開心散步的照片。

申奶奶所在單元對加裝電梯的反對,從6年前的一戶發(fā)展到了如今四戶,一樓兩戶,二樓一戶,六樓一戶,對照現(xiàn)行政策,也是剛好差一戶就能通過。

沙發(fā)旁有張搖椅,申奶奶每天沙發(fā)坐累了,會在搖椅上躺一下。

申奶奶說,搖椅以前都是老伴坐,2014年她患上癌后,老伴就把搖椅讓給了她,這一搖就搖到了第10個年頭。

有沒考慮過換有電梯的房子?

“不考慮,工程太大,我們還有幾年(指生命)?何況還有病,等房子換好,可能都沒機會享受,現(xiàn)在房子好,寬敞明亮,陽光充足,綠化環(huán)境也好,鄰里關(guān)系最重要?!?/p>

申奶奶說她對加裝電梯已經(jīng)不太抱希望?!暗任易霾粍恿?,就請保姆?!?/p>

“保姆放假回家了怎么辦?”

“那就找兩個,一個替班?!?/p>

小區(qū)全票通過的第一臺加裝電梯

2020年,還是“一票否決”時,這個小區(qū)一臺加裝電梯獲得單元全體業(yè)主同意,順利完工。

二樓住戶來大伯,60多歲,他說加裝電梯工作是六樓業(yè)主牽頭,費用分?jǐn)倶?biāo)準(zhǔn):一、二樓不出錢,三樓10%,四樓20%,五樓30%,六樓40%,三樓一戶一萬多,六樓大約七八萬,裝電梯用了30多萬,裝好政府還給了20萬補貼。

電梯還加裝了人臉識別,本樓業(yè)主都免費用?!斑@個好啊,特別是兩手都拎著東西回家,是真方便。”

電費一個月大概60元,分?jǐn)偟綉?,多的時候一戶一個月10元,少的時候一個月兩三元。維修成本還未產(chǎn)生過,電梯使用4年沒出現(xiàn)問題,電梯公司每年上門免費保養(yǎng)一次。

李奶奶,80歲,住一樓。

電梯加裝新政那年,樓上鄰居上門尋求支持,老伴簽字同意,前兩年老伴去世了。對門一樓和二樓業(yè)主都找過她,讓她不要同意加裝電梯,但李奶奶還是堅決支持加裝?!皹巧隙际抢先?,我們也是老人,應(yīng)該同意,也是執(zhí)行老伴的意愿?!薄拔抑酪粯欠績r會受影響,我又不賣房……”

電梯加裝完成,政府給了20萬補貼,由單元業(yè)主自行協(xié)商分配,她家分到了3萬,奶奶說對面一樓也分到3萬。

為什么贊成?為什么反對?

碰到林老伯,是在小區(qū)智能垃圾分類投遞站。

林大伯家住一樓,83歲。問他對加裝電梯的態(tài)度。他說加裝電梯對一樓光線、噪聲肯定會帶來一些影響,但是大家要裝,他肯定會同意?!按蠹沂煜?,關(guān)系最重要?!?/p>

你們單元的電梯怎么沒加裝起來?

“沒有人提需求啊?!绷执蟛f他所在單元,至今沒人提出需要加裝電梯。

朱大姐,60多歲,住一樓,反對加裝電梯。她說她的主要顧慮是:有隱患,一樓光線變差,高層的便利性增強后,會影響一樓房價。

一位三樓住戶也反對加裝電梯。她的說法是,電梯使用維修有隱患,自身也不需要。她說手機里有很多別人發(fā)來的相關(guān)消息,最終她表態(tài)不支持加裝電梯,但是如果小區(qū)都裝電梯,她也不反對。

馮大伯,73歲,三樓業(yè)主,單元加裝電梯牽頭人之一。2019年計劃加裝電梯投票時,因兩戶反對而擱置。2021年新政實施,他們快速啟動了第二次投票,3戶反對,反對戶雖比第一次多了一戶,9戶同意卻剛好符合新政策的3/4,加裝程序啟動。

加裝完成會拿到政府20萬補貼,單元全體業(yè)主先開會討論分配方案,決定12戶平均分配,12戶全部簽字同意,電梯開始進入施工期。

電梯總價57萬,三樓到六樓按照1∶2∶3∶4的比例出資,馮大伯出資3萬不到,20萬政府補貼最近收到了,馮大伯說,一、二樓四戶每家分了16667元,出資的八戶沒分剩下的錢,而是放在一起當(dāng)電梯使用基金,電費、維修費都從這里出。一年電費約600元,每月每戶也就7元多。

吃完飯的馮大伯回酒店——他和老伴近期都住在酒店,之前他們是準(zhǔn)備換房子的,畢竟年紀(jì)越大換房越吃力,現(xiàn)在電梯裝好了,房子肯定不用換了,干脆重新裝修一下,原來的裝修快20年了,吊頂開裂脫皮,廚房也油污老舊得不行。

馮大伯說,加裝電梯是讓老年人享受政府政策紅利,更有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的好事。

馮大伯認(rèn)為,低層住戶的反對意見現(xiàn)在是加裝電梯的最大阻力,希望政策力度更大一點,特別是對低層住戶的補償保障可以更明確一些。

“比如政府補貼的錢給他們多分一些,其他住戶也可以對他們補償。家裝電梯能不能成功,和鄰里關(guān)系是密不可分的,畢竟對低層住戶會有一些影響嘛?!?/p>



來源:都市快報  

作者:記者 陳衛(wèi)民  

編輯:蔡少鳴
相關(guān)新聞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