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山高山上有個農(nóng)家菜館!松鼠、野兔、野豬常光顧,客人點菜主打一個隨緣
山之博物館里的桂花開了,寺塢嶺的風把香氣彌漫開來。
那株可以定位沈阿姨私房農(nóng)家菜館的百年夫妻桂,同樣開得正歡。
這株桂花是金桂,也是“導(dǎo)航”,一批又一批的游客,沿著寺塢嶺的山林風光,聞著桂花的清香,找到了沈阿姨私房農(nóng)家菜館。
沈阿姨私房農(nóng)家菜館所在的義橋鎮(zhèn)最高峰寺塢嶺,聳立在蕭山與富陽的交界處,重巒疊嶂,地域遼闊,由云峰山、包帽尖、大爿山三座山峰組成。山上翠竹環(huán)繞,山間云海翻涌,山下三江匯流,登高遠眺,北望可將三江口風景盡收眼底。
徐國慶 攝
這里是蕭山義橋與富陽林峰村的交界地,但這里并不像別的邊界地那么涇渭分明,而是一種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狀態(tài)。
一言以蔽之,這里沒有邊界。
01輪流轉(zhuǎn)的風水
山上與山下的風水,輪流轉(zhuǎn)。
在原義橋鎮(zhèn)許賢鄉(xiāng)寺塢嶺村書記倪志明的記憶里,20世紀60年代,蕭山和富陽相鄰的兩個村子是合并的,當時兩個村加起來有500多人。蕭山人主要住在狼崗自然村、前陀庵自然村,而富陽人則住在旁邊的村落里,名頭變換了幾回。
曾經(jīng)是山下的人羨慕山上的人。
當兩個村子還是“連體嬰兒”時,山上有近500畝茶園。早年,蕭山區(qū)政府格外重視,對茶園很幫襯。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,“這座茶山,就是蕭山的西藏?!?/p>
何可人 攝
有了政府的支持,再加上村民們勤勞耕作,山上的生活條件逐漸提高了。當時,一碗面的價格2分左右,山下的人每天工資在3毛到8毛錢,山上的人一天就能賺2元到2.5元。也因此,連婚娶,都是由山上的人來“挑選”山下的人。
寺塢嶺有個外號,叫“夜潮地”,山上土壤濕潤,農(nóng)作物長得好。山下條件困難的時候,山上的村民還會救濟山下,將自家種的毛豆、玉米、番薯等農(nóng)作物送下山去,也會將多余的糧票拿給山下的村民救急。
改革開放后,風水輪流轉(zhuǎn),山上的人又羨慕起了山下的人。
20世紀80年代,國內(nèi)實行“包產(chǎn)到戶”政策,蕭山、富陽相鄰的兩個村子也分開了。
“當我們還在山上肩挑背負時,山下已經(jīng)有了自行車、摩托車、拖拉機、汽車等,他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?!?/p>
倪志明至今仍然記憶猶新,由于貧富差距太大,山上的人都慢慢移居山下,“當時我們這里的姑娘都想辦法往山下嫁,那邊條件好??!山上的變成了窮小子了?!?/p>
02歡喜山中歲月
如今,山上有新開的茶場、飯店等,但在村落中間的民房,多數(shù)是季節(jié)性居住之用,只有采茶時,寂寥的山村又有了嘰喳的人聲和裊裊的炊煙。
云起云散、花落花開、人聚人散,所有寺塢嶺上的一切,都鐫刻在了那株百年夫妻桂的年輪里。
沈阿姨的私房農(nóng)家菜館,就開在百年夫妻桂花樹西,屋前桂花的濃黃,與屋后柿子的深橘,儼然成了這家小店的色彩氛圍組。說是個農(nóng)家菜館,其實就是家里多了一兩桌菜和七八雙筷子而已。
沈阿姨叫沈小芹,原先是義橋鎮(zhèn)許賢人,后來嫁給倪大伯,就成了富陽墅溪村人。他們所在的這棟木結(jié)構(gòu)房屋,從三間擴展到六間,雖然拼接了磚頭和鋁合金門窗,但依然保留了木結(jié)構(gòu)的根基,至今已經(jīng)70年了。
沈小芹的女兒已經(jīng)嫁到義橋羅幕村,成了蕭山人。一家人的親戚,或富陽人或蕭山人,口音都是蕭山話,連來自富陽林峰村的農(nóng)民都是一口蕭山話,倒不像富陽話。
沈阿姨和丈夫倪大伯總喜歡住在山上。
秋日山上的氣溫要比山下低4到5攝氏度。夏天的雨后,山里會起霧氣,從山上往下望,白茫茫的一片,猶如仙境,讓倪大伯感覺“就像住在天上一樣”。
沈小芹今年69歲,倪大伯今年70歲。兩位古稀老人仍在經(jīng)營著一家農(nóng)家菜館,是因為這座深山有了游客。
這幾年里,寺塢嶺修了4條通道,可以經(jīng)南塢游步道上山,也可以從北塢、勤里等村子的盤山公路上去。不少游客環(huán)寺塢嶺游步道登高望遠,累了餓了便順路去沈阿姨私房農(nóng)家菜館坐一坐。
為什么喜歡山中歲月?在倪大伯夫婦看來,因為寺塢嶺的四季分明、寧靜閑適,也因為要守著近百只竹林雞和一個私房農(nóng)家菜館。
何可人 攝
以前,沈阿姨私房農(nóng)家菜館連個招牌都沒有,兩位老人也不識字。去年,沈阿姨的女婿寫了一塊招牌掛在路口和房檐下,才算是正式“掛牌成立”。
03老山民的新希望
下了狹窄的坡,拐了一個反寫的"L“字線路,一輛青綠色新能源汽車熟門熟路地停在了50多平方米大的道地上。
一個理著大背頭涂了摩絲的年輕男子走下車,對沈阿姨喊道:“買蛋!”
“你為什么不把我的鵝拎走?500元一只,有十幾斤,很香的。”沈阿姨拎了一個大塑料桶的雞蛋,從一棟五開間兩層樓的底樓出來。
童宇倩 攝
“我不要鵝,她要買蛋!”男子指了指一個杭州來的藍衣女子。
“多少錢一斤?”
“30元一斤,很新鮮的?!鄙虬⒁痰乃芰洗笸袄?,少說也有百來只蛋,粉殼、綠殼都有。
藍衣女子買了兩斤土雞蛋,還要了一只活雞帶走。沈阿姨抄起一根約3米長的竹竿,對著滿山坡的走地雞喚道:“喔喔嗚”。竹竿揮舞,雞毛亂飛,很快一只肥雞被逼到角落,拎了起來。
沈阿姨給她的一群雞扎了一個大籬笆墻,它們整天在林間或慢走或飛撲,或在樹杈上打個盹。1000斤稻谷就是這100多只雞的主要口糧,早晚各喂一次,不夠吃就自己抓蟲子吃。
因為運動多,雞肉有嚼勁,也就成了很多客人慕名來吃的農(nóng)家菜:“在鍋里要花5個小時才能蒸透,高壓鍋至少煮40多鐘以上才能煮熟?!?/p>
童宇倩 攝
此外,沈阿姨的拿手好菜還有紅燒肉、清蒸蝦、炒青菜等。
夾一塊紅燒肉入口,肉質(zhì)鮮美,肥而不膩,嚼勁十足?!凹t燒肉是富陽買的土豬肉,做法就是切塊,放油里炒一炒,再放糖等調(diào)料,沒有什么別的秘方。”看來,這道菜的秘訣在于沈阿姨的“手上功夫”——調(diào)料的比例放得剛剛好。
為了迎接日漸增多的客人,沈阿姨家新裝修了2個包廂,擺了3桌。每年最忙的時候就是五一假期、國慶假期等節(jié)假日,不少客人都來自杭州,基本都是朋友介紹過來的,也有看到招牌過來嘗鮮的。生意好的時候,一天能擺上三四桌?!岸旌芾涞臅r候,我們這里還有客人。”
山中歲月,也帶給老山民新的希望。
平日里,倪大伯夫婦也不孤單,山里還有很多小動物。有些木結(jié)構(gòu)老宅空了,松鼠會爬上屋梁掏黃蜂吃。一到晚上,野豬就來地里偷吃番薯、玉米。還有野兔蹦跳,野雞但聞其聲不見其影……
為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,寺塢嶺上多了一個山之博物館,山上忽然多了一份藝術(shù)氣息。來山之博物館打卡的人,也給農(nóng)家菜館帶來了生意。
“飯館沒有固定的開門時間,私房菜也是隨緣做的,有菜就做,沒有就不做?!鄙虬⒁绦Σ[瞇地接了一個電話,原來,明日要去山那邊的富陽送3只殺好的土雞。